展位預訂:021-3114 8748
參觀/媒體聯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郵箱:artsexpo@sgexpo.cn
歲末年初,國內穿越長江距離最長的地鐵隧道——武漢地鐵12號線科普公園站至丹水池站區間(簡稱丹科區間),在長江江底數十米深處的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越長江最深處的大盾構 “江城卓越號”,已由“下坡頂進”變為“昂首推進”,快速調整姿態后加速掘進,截至16日,已掘進1008環、2016米,掘進任務順利過半。
穿越江面寬度約2160米、開挖直徑12.55米、最大埋深45.5米,在這些世界級指標之下,“巨龍”如何精準且安全地“潛游”江底?近日,極目新聞記者深入現場一探究竟。
從“下坡頂進”到“昂首推進”
“最艱難的階段已經過去了”
武漢地鐵12號線丹科區間位于二七長江大橋下游,是一條單洞雙線隧道。隧道全長約4012米,越江寬度約2160米,最大埋深45.5米,是國內穿越長江的最長地鐵隧道。
正在江底24小時掘進的“江城卓越號”盾構機,全長121米,總重2963噸,盾構機開挖直徑12.55米,相當于4層樓高。隧道的橫斷面面積約124平方米,相當于一套3室2廳。
1月16日,記者在項目智慧管理中心看到,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盾構機掘進的各項參數以及現場畫面。
“2022年8月12日始發,預計需長途跋涉700多個日夜,才能貫通區間。目前已完成1008環,也就是2016米,掘進任務過半了。”施工方中鐵十四局該項目盾構副經理孫錦濤介紹,隧道縱向呈“V”形,去年11月28日掘進至最低點后,盾構由“下坡頂進”變為“昂首推進”。
雖然后面還有多個挑戰,但在孫錦濤看來,“最艱難的階段已經過去了”,他回憶說,正是一年前的此時,他們開始穿越長江,最難“啃”的骨頭便是長達400米的全斷面泥巖層。
泥巖既不是泥又不是巖,接觸空氣后會迅速開裂、崩解,遇水則軟化成泥。當盾構機掘進到泥巖段地層時,稍有不注意,就容易出現刀盤結泥餅的情況,加快刀具磨損。
為此,項目團隊對刀盤進行了精心設計——設置滾刀、刮刀、撕裂刀等各種刀具206把,在刀盤系統中增設沖刷設施,防止刀盤結泥餅固結。同時,采用刀具旋轉監測系統,精準發現刀具磨損、刀具不轉或溫度異常情況,提醒及時更換刀具。截至目前,已更換500多把刀具。
據悉,盾構到達最低點前,平均每天掘進6米,慢的時候僅有4米。進入“昂首推進”后,地質巖層情況好轉,每天的掘進速度已快速提升至10米。
“00”后盾構機長挑大梁
讓巨龍精準潛游江底
1月16日,記者跟隨工作人員從位于園林路的始發井下到隧道底部,眼前,已然成型的隧洞宛如長龍,管壁平順,一眼望不到頭。
坐上接送工友的擺渡車前往盾構段,一路上路面平穩整潔,在二襯澆筑施工現場及盾構掘進段,所有物料分區擺放齊整。體感溫度也逐步由寒冷的冬天進入溫暖的春天。
盾構機內 溫度達29℃
約5分鐘后,記者抵達“江城卓越號”盾構機施工現場。此時,溫度計顯示,盾構機內29攝氏度。盾構機內寬敞明亮,不僅有大型風扇持續送風,還有大型空調系統冷卻降溫。在駕駛室,盾構機長時刻關注著液晶顯示屏上的參數變化,動態調整掘進參數。
據介紹,丹科區間地質條件復雜,水壓大,具有“長、難、深、險”等施工特點。有的地層“上軟下硬”,有的“上硬下軟”,還有的一個斷面能出現5種不同風化程度的泥巖,要一次性掘進4012米,如何精準到達對岸?
“江城卓越號”盾構機上的設備十分精密,每個監測數據以毫米等最小單位為刻度,通過地層土體壓力和盾體姿態,判斷應該賦予盾構機縱向和環向的推力和扭矩,保證盾構勻速掘進前行。同時,還采用微擾動精準穿越技術,讓盾構通過堤防、建(構)筑物時,精準控制開挖地層沉降,保障盾構機穿越大堤、樓房、地下管線等特殊施工環境時,地表沉降符合控制要求。
“我們的盾構機不僅大,還很強。”00后盾構機長朱博聞告訴記者,自己從區間盾構第一環開始就跟著師傅學習,經過一年多嚴格的考核,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操作手。“掌握重要參數,調整盾構姿態,知曉巖層信息,把握盾構機工況,已是信手拈來。”
據介紹,盾構姿態檢測、盾構圓心偏差自檢和盾構管片變形分析等組成的系統,猶如一個精確的導航,為盾構機長提供更加精確的監測數據,讓隧道內的軸線與設計軸線偏差小于50毫米。
全程需穿越2160米江面
多道防線確保滴水不漏
據了解,該區間地鐵隧道全程需穿越2160米的江面,最低點相當于水下71.4米,盾構機底部最大壓力達到7.2巴,相當于人的手指甲蓋面積上承受約7公斤的壓力。
頭頂一江水,在這樣的深度和壓力下,牢固的結構防水和精確的隧道管片拼裝,起到決定性作用。
施工現場
中鐵十四局項目黨支部書記閆鋒介紹,盾構每推進2米多后便會停下來,由管片拼裝手手持遙控器,利用真空吸盤機械手將一塊塊管片吸起,送到盾構最前方進行拼裝,成為隧道永久結構,管片與土層之間的空隙,同步用水泥砂漿填實,防止周圍的地層變形沉降。“盾構的精準掘進,為管片高質量拼裝提供了扎實的基礎。”
同時,項目部在管片制作精度、止水條粘貼精度、管片拼裝精度上下足功夫,多道防線確保了該區間頭頂一江水,卻可滴水不漏。
據悉,丹科區間不僅是國內穿越長江距離最長的地鐵隧道,而且位于江岸區的區間風井是武漢在建最深基坑,基坑深達48.7米。基坑臨近長江,為一級階地,高水位高透水,變形控制難度大。屆時盾構機要穿越風井,偏差需精準控制在25毫米以內。
閆鋒表示,為保證隧道順利掘進,項目團隊精心組織,不斷完善施工方案,對現場進行標準化管理。并多次組織召開分析會,總結分析掘進參數,精準控制各道施工環節,全面提升成型隧道質量,最終實現了隧道零滲漏、零錯臺、零超限、零沉降、零污染、零破損的“六零”目標,為打造武漢地鐵精品工程再立新功。
據介紹,12號線是武漢首條地鐵環線,全長59.9公里,設站37座,線路兩次穿越長江,一次穿越漢江。該線建成通車后,將有效緩解中心城區客流壓力,實現“三鎮同環”,對加快城市重點發展、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