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預訂:021-3114 8748
參觀/媒體聯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郵箱:artsexpo@sgexpo.cn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消息顯示,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獲得一項名為“用于盾構隧道下穿河流的截流結構”的專利。這項專利的授權公告號為CN221855572U,申請日期為2024年3月,標志著該公司在盾構隧道施工技術領域的重要創新。
這項專利的核心在于一種新型的截流結構,其設計理念明確旨在提高盾構隧道在下穿河流時的施工安全與效率。具體而言,這一結構包含兩道氣囊緩沖式圍堰,以及連接這兩道圍堰的啞鈴型導流管組件。通過氣囊的緩沖作用,該結構能夠有效穩固施工現場,抵御水流和地質壓力的影響,從而確保施工作業的順利進行。
在技術細節方面,氣囊緩沖式圍堰由基樁、隔板及氣囊等組成。這種設計不僅增強了截流結構的抗壓能力,還通過合理配置的緩沖板提升了整體穩定性。同時,啞鈴型導流管組件的創新設計,使得施工團隊可以根據河流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不同導流管的連通狀態,實現對施工策略的及時調整,充分滿足不同階段的施工需求。
這一技術的孵化出現在當前市場對基礎設施建設質量與效率日益關注的背景下。過去,盾構隧道施工下穿河流常常面臨環境復雜、施工風險高的難題,而中交一公局的新專利將為行業帶來更可靠的施工方式,降低事故率,提高施工效率。
在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這種截流結構的穩定性直接影響到了工期與預算控制。有效的水流控制不僅能減少工期延誤,還能大幅降低由于水涌入導致的安全隱患,從而提高整個施工項目的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在應用案例中,類似的技術改進已經在多個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中得到了驗證,其卓越表現贏得了業內專業人士的廣泛認可。
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的創新不僅體現在工程技術和施工效率上,更引發了行業內對未來盾構隧道建設的思考。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密集的河流與道路布局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技術的引入能夠有效應對這些挑戰,保障城市交通的安全與暢通。
不少業內專家認為,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融入,基礎設施建設將迎來更多的自動化與智能化變革。通過機器學習和實時監測,施工過程中的數據能夠被及時分析,從而優化施工策略,進一步提升工程建設的安全與效率。
綜上所述,中交一公局的這一專利不僅體現了其在盾構隧道施工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也將為未來相關技術的發展指明方向。在日益復雜的施工環境中,始終關注安全性與效率的提升,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