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預訂:021-3114 8748
參觀/媒體聯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郵箱:artsexpo@sgexpo.cn
【人物名片】
丁智 浙大城市學院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主要從事“盾構隧道建養”科研工作,持續攻克高敏感環境地下工程“重、大、艱、險”課題,其科研成果成功應用于杭、滬、甬等地隧道項目。共發表SCI、EI索引論文7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他擔任浙江省城市盾構隧道安全建造與智能養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曾榮獲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浙江省技術發明三等獎等。
近十幾年,杭州地鐵線路從無到有,從單條線路到網格化發展,正朝著“軌道上的城市”不斷邁進,每一條地鐵線,都凝聚著無數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創造力。
自2007年參加工作以來,丁智就一心撲在盾構隧道領域,全程參與每條杭州地鐵線路的建設。十幾年來,他不斷摸索創新、總結經驗,與杭州地鐵共同成長,因在地鐵建設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而榮獲“2022年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榮譽稱號。
開路不易,探索出地鐵建設的杭州經驗
挖地鐵隧道時,盾構機是絕對主力。作為盾構工程科技工作者,丁智主要負責指導和研究敏感環境下盾構機的高效掘進工作。
和國內外其他城市相比,杭州地鐵建設的難度較高,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杭州地層的土質較復雜,影響掘進效率。
“有些地段的泥土就像豆腐腦,很軟。”丁智說,軟土會黏在盾構機的刀盤上,影響掘進效率。“如果把掘進過程比作擰螺絲刀,當螺絲刀表面沾滿了鐵銹或者其他附著物,擰起來就很費勁。”
杭州還存在土質疏松的砂土。盾構機如果在砂土中掘進太快,容易造成塌方。有些地層中還有沼氣,遇到明火會噴發出來,影響施工安全。由于缺乏可供借鑒的經驗,面對不同難題,丁智不斷攻堅克難,給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針對不同的土質,我們會建議施工方使用適合不同地層的刀具。同時,我們通過研究分析,對盾構機的推力、刀盤的扭矩等技術參數給出科學的建議值。”丁智說,地鐵施工過程中安全是第一要素,他與施工單位、裝備單位共同研發了高精度傳感器,把它裝在盾構機上,就能探測不明障礙物,對危險因素提前預判。
地鐵施工除了上述難題,杭州還存在一個特殊情況——古舊建筑較多。“它們對施工產生的振動敏感度很高,不重點防護不行,我們對這些古舊建筑物進行24小時監控,并調整刀盤的扭矩、推力等參數,將盾構機振動值控制在一定數值以下,避免對古舊建筑物產生影響。”丁智介紹。
丁智經歷了杭州地鐵整個建設過程,總結出了不少寶貴經驗,這些經驗也是杭州地鐵建設史上的寶貴財富。2007年,杭州開始了大規模的地鐵和隧道建設,急缺盾構隧道領域的人才。那時,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合作成立了地鐵建設工程研發小組,丁智就成為了其中一員。十多年來,丁智把攻克難題的經驗總結下來,最后形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的,適應杭州地層結構的盾構掘進力學分析模型。
“杭州地鐵1號線的建設用了5年。我們總結經驗后,效率不斷提高。比如,5號線、6號線的建設周期縮短到了2至3年。”丁智自豪地說。
當急先鋒,總是沖在施工現場最前面
在丁智就職的浙大城市學院,他被同事們稱為“急先鋒”。因為施工現場一出現問題,丁智總是沖在最前面。
“我很佩服經驗豐富的一線民工師傅。他們總是能用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帶來啟發。”丁智回憶,他曾發現盾構機在一段區間施工時,經常偏離軸線。這是在實驗室模擬時從未遇到過的情況,丁智一開始以為是地層差的原因。在施工現場,一位民工師傅分析說,這是變形過大,盾構機及管片上浮導致的。得到師傅指點后,丁智改進了盾構機技術參數,難題很快得以解決。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交通建設刻不容緩。只有多去一線才能解決難題,才能保證工程順利完成。”丁智說,在施工現場戴上安全帽,他就把自己當作一線工程師。
“我一直覺得,如果只在實驗室里做研究,那么成果會偏向理論,在實踐中很難得到廣泛的認可。”在丁智看來,科研和實際工程是相互促進的。“根據施工現場了解到的情況,我們把地層參數做出來,在電腦上進行數據分析、軟件模擬,然后再去施工現場調研參數,再把參數拿去分析。如此循環往復。”
經過數不清的一線走訪調研,丁智收集了大量的地層、盾構機、變形等數據。“現在,我們聯合杭州地鐵公司和寧波地鐵公司,把數據集成到一個數字化的系統中去。目前,該系統已基本完善。”丁智說,從一線收集來的數據非常寶貴,將有利于分析和研判,為未來的工作掃清障礙。
這兩年,丁智所在的學院陸續引進了多位國家級、省級高端人才,逐步形成銜接有序、梯隊配備合理的協同創新團隊。他也經常要求學院里的年輕教師和他帶的研究生多去工地。丁智告訴他們:“多在一線摸爬滾打,一定會有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