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預訂:021-3114 8748
參觀/媒體聯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郵箱:artsexpo@sgexpo.cn
4月12日下午,經過800天的不懈努力,浙江省交通集團臨建高速石柱山隧道雙幅貫通,至此臨建高速攻克浙江省最復雜巖溶隧道群,全面進入路面和附屬工程施工階段,這條浙皖省際新通道有望提前在今年底建成。
臨建高速位于浙西丘陵山區,全線設置隧道30座,經過溶洞密布的瑤琳仙境、穿越斷層密布的天目山脈,由石柱山隧道、虎溪臺隧道、仰天洞隧道組成的隧道群,猶如一座匯聚了大型溶腔、涌水突泥、碳質泥巖變形等各類難題的“地質博物館”,也成為浙江省高速公路建設史上最復雜的隧道巖溶隧道群。
石柱山隧道就是臨建高速不良地質隧道中的典型。該隧道位于杭州市桐廬縣瑤琳仙境景區附近,為雙向分離式隧道,左洞長273米,右洞長297米。“像這樣的短隧道,一般情況3個月左右就可以貫通,但是我們足足干了兩年多。”臨建高速TJ05標項目總工程師李治軍介紹,由于隧道位于懸崖峭壁上,進出口地勢起伏大,且受巖溶地質影響,隧道地質鉆孔遇溶洞率達100%,極有可能導致已完成的隧道支護結構發生開裂,甚至引發塌方,施工安全風險非常高、建設難度特別大。
“長不到300米的隧道經過了10多處空腔溶洞,溶蝕溝槽約21處,最大溶洞直徑可以達到35米。溶洞里泥水居多,有的溶洞還與地表貫通,導致雨水會通過溶洞滲進隧道里。”李治軍介紹。
為了防止開挖導致圍巖不穩發生垮塌,施工班組每天只能掘進大概50厘米并及時加固。“可以說,隧道就是工人們一點點‘雕刻’出來的。”李治軍說。
困難面前,臨建高速參建各方知難而進、日夜兼程、形成合力,結合智慧化建設,打響了不良地質阻擊戰。技術賦能突圍不良地質難題為確保隧道順利開挖,臨建指揮部帶領項目部引入目前最先進地質雷達應用,提前探明未開挖隧道前方的狀況,采用管棚支護、注漿、回填、洞內護拱、基礎處理等措施。
“有的空腔溶洞出現在隧道上方,就像一個脆弱的‘雞蛋殼’蓋在隧道拱頂處,我們要增加一個護拱,把它變成一個結實的‘保護罩’,保護隧道在溶洞空腔中的結構安全。”浙高建公司臨建指揮部工程處處長付波表示,通過一根根鋼管通道,施工工人將水泥漿注入到巖石裂隙里,提高巖石的整體穩定性,單石柱山隧道共注漿約30000立方米。
據悉,臨建高速北起安徽與浙江兩省交界的千秋關隧道,經杭州臨安、桐廬、建德,終于杭新景高速安仁樞紐。路線全長約85.5公里,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100公里,項目總投資約206.48億元。臨建高速建成后,將補上浙皖間的省際高速斷頭,進一步完善浙皖兩省及長三角高速公路網絡,加強長三角對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項目將結束安徽寧國到杭州臨安之間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市民自駕出行時間將由以前經208省道的兩個多小時縮短到一小時左右,桐廬到臨安開車只需要半小時,提高了市民出行體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