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預訂:021-3114 8748
參觀/媒體聯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郵箱:artsexpo@sgexpo.cn
作為一名力學專業畢業的博士,武旭最常出入的地方不是辦公室,而是工地。而他去現場的目的,往往可能是為了一條細小的裂縫。
武旭研究的對象就是地鐵隧道中的“裂縫”。簡單講,就是像醫生一樣分析出裂縫在地鐵振動下會如何發展,以及是否會對地鐵結構產生影響。別看是一條小小的“裂縫”,研究它則需要大量現場試驗,在此基礎上探索出解決的方法。
為了準確掌握一手試驗數據,武博士不是進入地鐵隧道就是登上高架橋墩,夏天在悶熱的隧道中汗流浹背,冬天在刺骨的寒風中高空作業。看似風光無限的科研工作,實則充滿了平淡和枯燥;看似只是一條小小的“裂縫”,卻也不斷有著新的突破。
和地鐵打交道,熬夜成了家常便飯。深夜的地鐵站,少了白天的喧鬧。每次進入區間安裝設備,武旭都得趁著地鐵夜間停運的天窗點開展工作。從午夜12點到凌晨3點,天窗點只有短短3個小時。武旭最長要沿著鐵軌步行一兩公里的距離,才能到達監測點位。為了確保安全,安裝不能遺漏一件物品,回到車站后所有工具還要一一檢查,確認物品一件不落才能夠離開。
如今市面上已有多種監測振動的設備,但在武旭看來,這些設備在監測的準確性和全面性還有著不足之處。為此,武旭和團隊成員一起研發了振動位移監測設備。這套設備布置到現場后,便可以全天候監測結構振動。“現在我們監測振動不再是單一的測點監測,而是做成了陣列式監測。”武旭說,新的傳感器外形看來就像一條繩子,采集的范圍更廣,監測范圍之內發生的變形和振動,設備都能一一捕捉到。
采集到振動之后,武旭還要通過一串串數字分析出背后振動和裂縫的關系。“一些裂縫的長度和寬度一直保持在限定范圍之內,振動不會繼續造成破壞。但是還有一些裂縫在振動下可能會擴張,這種裂縫要及時進行處理。”武旭說,通過前期積累的機理研究,對每一處振動進行數據分析后,便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結論。
隨著現場采集的數據越來越多,武旭經過擬合分析建立了一套地鐵振動危害預測大數據模型。有了這個模型,就可以預測振動的安全范圍和振動的大小。“相當于是每一次振動來臨之前,可以判斷振動會傳播到多遠的位置,從而預測地鐵振動對周圍建筑物的影響。”
如今,武旭和團隊成員已經完成了北京多條地鐵線路的隧道病害檢測、監測和評估項目。在武旭看來,多一分對振動的了解,地鐵安全運營便多一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