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預訂:021-3114 8748
參觀/媒體聯系:18701766985
QQ:3208399867
郵箱:artsexpo@sgexpo.cn
在青島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工程TJ-06標段項目部作業現場,施工人員正在吊運盾構管片。
碧波蕩漾,海天一色。在膠州灣蔚藍的海面下,一條世界矚目的海底隧道正悄然延伸。
這是山東省青島市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記者近日從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隧道局)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工程TJ-06標段項目部了解到,自今年1月26日這一隧道主線北線盾構段“深藍號”盾構機始發以來,盾構已掘進超600米。
作為連接青島主城區與西海岸新區的重要樞紐,這一全長超過16公里的在建海底隧道不僅以其長度最長、規模最大等問鼎“五個世界之最”,還以其綠色施工的創新理念,成為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數字化與低碳結合,打造綠色智能工地
在青島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項目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記者穿戴好施工防護服進入施工現場。從地面向下走過一段七層樓高的梯籠,才能到達盾構施工現場。
據了解,隧道主線北線盾構全長3258米,采用泥水平衡式盾構法,隧道外徑15米,隧道內徑13.7米。正常工作狀態下,盾構機每天以8米的速度向海中掘進。
記者隨工作人員坐上了隧道內用于工人通勤的純電動觀光車。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隧道建設過程中,節能減排理念貫穿始終。項目大力推廣新能源車輛,人員通勤、場地清掃、輕裝運輸等過程中,新能源車輛使用比例不低于50%。同時,項目盾構施工現場使用了節能型燈具、空調等設備。項目還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統,對施工現場的能源使用進行實時監測和管理,確保能源的有效利用。此外,項目選擇高效節能的盾構機和配套設備,如采用低能耗的電動機、變頻控制技術等,降低設備運行時的能耗。
“我們在項目建設初期就全面引入了數字建造平臺,通過數字化辦公減少紙張浪費,預計可減少13萬張紙的使用。另一方面,通過各類智能傳感器及定位傳感器的使用,精確統計、分析工程中各類能源及物料的消耗,進而通過工序協同、能源精準分配管控,改善資源能源過度配置的生產現狀,實現按需下料、按需耗能,減少資源浪費。”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不僅如此,這一項目還對工人生活區進行了全面的低碳改造:由220V電源照明改為太陽能照明,在工人生活區建立一個高效、環保、安全的太陽能照明系統,為工人提供一個舒適、節能的居住環境。項目部還安裝了空氣能系統用于熱水供應,節約能耗75%。
“就照明這一項,整個項目預計可有效節約用電約20萬千瓦時。”相關負責人說,每一項工程都應該避免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而不僅僅滿足于解決眼前的交通問題。
創新應用中水,節約淡水資源,渣土成建筑材料
除了利用數字化、低碳化手段賦能綠色施工,青島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在資源利用和施工技術方面也采取了不少創新舉措。
“隧道的泥水平衡盾構施工需耗費大量淡水資源。但由于項目身處港區,能提供的淡水資源少之又少。這是施工初期面臨的巨大挑戰。”談及項目建設伊始遇到的“攔路虎”,相關負責人坦言,很多創新是逼出來的。
“我們在前期調研中發現,附近一家污水處理廠每天產生大量中水。于是,我們提出能否應用中水代替自來水的方案。”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驗證方案的可行性,項目團隊進行了上百次試驗,確定中水相關性能指標滿足施工要求,實現了中水的資源再利用,將有效節約淡水資源約100萬立方米,為項目間接創造效益400余萬元。這不僅為項目節省了成本,也為其他工程項目樹立了一個可借鑒的范例。
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盾構機在推進過程中,刀盤切削下來的渣土、碎石由大比重的泥漿通過管道輸送到地面。我們再通過泥漿處理設備將渣土、碎石與泥漿進行分離,處理后的泥漿再次循環使用,渣土、碎石則外運處理。”他介紹,分離出的渣土由于含水率較低,使得渣土運輸更加高效。過去,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渣土通常被視為廢棄物處理,但在青島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項目中,這些渣土變廢為寶,成為優質的建筑材料,用于周邊區域的路基填筑和綠化工程。這一舉措不僅減少了渣土的運輸次數和碳排放,也為項目節省了大量成本。
綠色創新無處不在,大幅提升施工效率與環保水平
從解決淡水資源緊缺的構想到將渣土轉化為建筑材料,青島膠州灣第二隧道項目處處體現著環保理念。
在施工現場,這樣的創新不一而足。記者看到,項目團隊創新采用了“一體化注漿”系統,將地面拌合站移至盾構機臺車上,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如何控制成型隧道快速穩定,進而保證成型隧道防水質量尤為重要,而控制這些指標的關鍵就是盾構施工的同步注漿工藝。以往洞內同步注漿的漿液大多采用地面攪拌站拌制,再通過長距離運輸到盾構機儲漿箱,不僅效率低,還導致能耗過高,易產生粉塵污染。”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體化同步雙液注漿系統通過將地面攪拌站改移至盾構機臺車上,有效解決了洞內運輸難題。
他算了一筆賬,這一舉措可有效節約洞內運輸車次達12416次、約40451公里,提高施工工效15%左右,在降低施工成本,實現同步連續作業的同時,還減小了工程實施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有效控制了工程碳排放。
此外,項目還因地制宜,配備了小型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每天處理的污水量約100立方米,這些水被回收再利用,用于工地的灑水降塵和綠化灌溉。“通過這一系統,我們實現了污水的自產自用,減少了資源浪費,降低了成本,真正做到了循環利用。”項目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青島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項目不僅是中國基建的一次重要實踐,更是在綠色施工領域的一次突破。“我們希望通過這一項目,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樹立新的環保標桿。”